技术知识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术知识
土壤“全面体检”有新进展 如何为乡村振兴助力?中国工程院院士详解
发布时间 : 2025-01-12 19:43:42 标签 : 技术知识 访问量 : 1

  央广网北京12月6日消息(记者王晶)历时三年的外采调查采样任务已经如期完成,大家对“普查中取得的数据样本会转化为哪些成果,发挥怎样的作用”较为关注。对此,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专家技术指导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佳宝,5日在农业农村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了详细解答。

  记者从会上获悉,2022年,土壤“三普”真正开始启动。3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加快普查进度,对约110亿亩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土壤取土化验,共采集样点287.2万个,采集样品311万份,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据介绍,通过全国土壤“三普”,我国将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系列成果,以满足多种层级、不同尺度的生产应用和土壤资源管理的需求。它们会形成包括数据、数字化图件、文字、数据库、样本库在内的五方面成果。“这些成果能够客观反映我们的祖国土壤资源的家底,也能真实准确掌握我们土壤质量的状况、变化趋势和突出的问题,也能提出改良治理、优化利用的科学对策。”张佳宝在会上说。

  具体而言,在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人类能利用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成果,掌握不一样的区域耕地质量等级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影响耕地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提出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方法,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充新增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耕地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

  在优化农用地布局方面,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就是基于土壤的资源禀赋条件,客观评价到底是种粮食还是发展林草业。这些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优化农用地的布局和种植业的结构调整,提高水土光温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这些成果也将为乡村振兴助力。张佳宝举例,人们所熟知的道地药材以及地方名特优农业产品,它们所拥有的特质,正是得益于当地特定的水土条件。

  “这类产品为何会有这些风味,为什么它们有这样的形状,为什么它们的品质、营养价值更突出?”张佳宝说,在土壤普查过程中,工作人员会根据农产品的特质,普查这个地域的土壤特殊物理性状、化学养分以及微生物的状况,来弄清楚形成这些土特产品的特定地理外因和土壤条件,以便在将来的土特产布局方面更好地发挥独特的土壤资源优势和作用。

  在土壤“三普”前期试点期间,山西绛县评价所形成的连翘、柴胡等适宜种植区,推动产业集聚与示范园区建设,助力特色农业发展与资源的整合。再比如,广东高州、甘肃榆中等地,利用土特产区独特的土壤、环境相关指标组合特征数据形成了荔枝、百合等土特产品优势区的布局建议,推动了产业发展。

  张佳宝说,未来在2025年数据和成果汇总的基础上,工作人员还将进一步挖掘土壤普查成果,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他同时提到,由于成果的专业性与综合性,全面普查成果的形成,特别是还有一些衍生性的成果,以及逐步推动土壤学科相关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成果,还需要在后面的时间内进一步努力。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专家技术指导组副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吴文斌表示,从普查理论和方法看,四十年来,世界和我国土壤学的发展为本次土壤普查的科学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比如,土壤分类系统朝定量化方向发展,土壤“三普”一方面继承并完善了发生分类体系,同时也吸纳系统分类成果。在成果制图方面,土壤“三普”充分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土壤学的理论,支撑高精度成果图的编制。

  从土壤普查实践看,在过去二十年里,有关部门也开展过全国国土调查和一些土壤专题调查。土壤“三普”充分借鉴了这些调查的经验做法,充分的利用上述调查的成果,优化完善土壤“三普”的样点布设、指标化验、成果编制等。

  从普查技术看,这次普查的全过程、各环节充分的利用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移动互联、云计算、智能终端、现代测试化验、数字土壤制图等技术,全方面提升普查工作的协同性、高效性、可控性,做到全国一盘棋,实现查得准、查得快。

  在外业调查采样环节,设置了电子围栏,到达布设样点位置100米半径范围内才可以有效的进行调查采样,这样“一点一坐标”的方式确保样点典型真实。吴文斌介绍,通过外业调查APP可实时填报上传数据,后台同步进行质控和审核。

  在样品流转和制备环节,采取“一码一身份”的方式,每个样品都有专门的编码,分配不同的测试指标,流转到不同实验室,实现可追溯的全程数字化管理。样品制备时可通过在线视频随机抽验操作的规范性。

  在内业测试化验环节,广泛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现代监测仪器设施,实现了快速、批量检测土壤有效态元素、微量元素等系列指标。

  在成果编制环节,充分的利用了现代数字土壤制图技术。依托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卫星影像等数据源,采用数据挖掘、AI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实现土壤类型和土壤属性的快速高精度制图。

  “此外,土壤‘三普’还构建了运行高效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包括一个面向国家、省、市、县各级用户的桌面端系统和外业调查、样品流转、质量控制、专家管理、土壤生物调查等五个移动端APP,所有普查数据在线实时传输。”吴文斌说,平台实时调度工作进展,准确掌握各环节按规程规范要求落实情况,实现了“数据汇集一个库、业务工作一张网、智慧调度一盘棋、分析展示一张图、过程控制一体化”的数字化管理目标,大幅度的提高土壤“三普”运行效能和智能化管理水平。

  历时三年的外采调查采样任务已经如期完成,大家对“普查中取得的数据样本会转化为哪些成果,发挥怎样的作用?”较为关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专家技术指导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佳宝在5日农业农村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做了详细的解答。

电话
消息
二维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