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多数人眼里,香港最大的标签可能是“亚洲国际都会”,又或者是“国际金融中心”,抑或是和纽约、伦敦并称的“纽伦港”中之“港”。那么,在新时代“科创潮”的大背景下,在工业制造业方面,香港能否给自己贴上一个崭新的标签呢?
香港在努力。从多年前的“制造业空心化”,到近年的“再工业化”,再到当前的“新型工业化”,香港正在逐渐寻找自我的感觉:香港有着一流的大学和科研设施,有资金有人才,有内外联通优势,有湾区融合优势,也有高效的行政服务优势,只要不掉入“把工厂搬回香港”的误区,香港的“新型工业化”就大有可为比如,帮助港资公司进行“智能化”升级,或者推动其向“高的附加价值制造”转型等。
当然,“新型工业化”也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内涵也会随着产业趋势的变迁及湾区融合的进展而有不断地衍变。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推动香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也必然意味着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合作的深化,这无疑是一个互相激发的化合过程。
我们对这个正在发生的“化合过程”充满期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郑晨烨在订单充足的情况下,效率对于一家制造业企业有多重要?对于鸿利达精密组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利达)来说,是“一秒四百万元”。
“注塑产品生产每快一秒,一年就能给公司新增产出400万元。”9月19日,鸿利达精密组件公司总经理陈祥在与经济观察报记者交流表示。
这家1988年的成立于香港的制造业公司,靠着一台向银行贷款三万多港元买来的机床,用了35年从狮子山下走向全球,依靠独特的专业液体硅橡胶模具制作及注塑技术,为来自全球的医疗、个人护理、汽车及硬包装等行业客户提供着全方位塑胶产品解决方案。
在鸿利达中山基地,你能很明确地感受到时间流逝的速度:由3种材料、5个部件组成的三色剪刀,每27秒下线一套;由液体硅橡胶为原料制作的剥橙器,45秒下线一套;一体成型的塑胶保温杯,55秒即可成型。
这些在日常消费中再普通不过的产品,站在生产端来看,是一家制造业公司过去数十年如一日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领域投入的缩影。
当记者走进鸿利达中山基地的生产车间时,没听到嘈杂的机器运转噪音,也没看到汗流浃背的流水线工人,有的只是一辆辆AMR机器人在不同的设备间穿梭,供料、上料、注塑、下料等工序几乎都已实现无人化,而大多数技工及工程专家,均在车间二楼的设计中心内,开放且极富科技感的办公环境,一度让记者有种走进互联网公司的错觉。
“中山基地就是现在很火的黑灯工厂,可实现熄灯作业,鸿利达集团从几年前就开始部署数字化转型,全力发展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这对公司的经营成效及市场竞争力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公司2022年的人均年产值比2018年增加了近四成。”鸿利达集团创始人、行政总裁蔡俊杰向经济观察报记者介绍说。
坐落于香港九龙塘与新界沙田的大围之间的狮子山,见证了数十年间香港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历程,背靠狮子山下快速成长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香港经济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腾飞。
彼时怀揣梦想的香港年轻人,在商海里辛苦打拼,白手起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狮子山也由此成为香港精神的象征。“60后”蔡俊杰就是这里面之一,由于家境贫寒,他15岁便进入电子厂做起了装配员,虽然靠着机灵和勤奋,在厂里时常受到主管表扬,但他总感觉“流水线打螺丝”,是一条一眼就能望到头的路。
“我当时考虑到个人的长远发展,一技傍身,方不惧人生风雨,转行跑去模具厂开始当学徒,后来为了更系统地学习,还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香港职业训练局的模具学徒计划。”蔡俊杰告诉记者。
四年的半工半读学徒生涯结束后,为了“更好地改善家人生活”,蔡俊杰决定开始创业。说是创业,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在朋友的工厂里租了个角落,再向银行贷款买了一台价值三万多港元的机床,一个人一台机,鸿利达模具工程公司就这么成立了。
“刚开始的时候,公司承接塑胶模具和五金零件加工,维持了半年多,就有了足够的业务可以另租更好的场地,从香港柴湾搬到九龙观塘。当时,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连模具师傅都聘不起,就是我自己招学徒,自己带,很庆幸最初两三年,得到了不一样的客户的支持,公司才得以持续发展。”蔡俊杰回忆说。
上世纪香港加工制造业的崛起,有两个重要的条件:其一,是香港作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良好的港口基建,为轻工业品的运输提供了便利;其次,随着欧美主要工业化国家开始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传统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加工产业开始向亚洲转移。
在“made in china”横扫全球之前,先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是“made in hongkong”,广阔的市场空间给了鸿利达稳健发展的机遇,香港回归祖国之后,同所有港资企业一样,蔡俊杰也决定进军内地市场。
“1993年我们开始在深圳龙岗区设厂扩大注塑生产业务,2000年,深圳工厂的技术和人才发展成熟,为了配合业务的发展,决定将生产基地完全迁至内地,2006年鸿利达和当地机构合作建造厂房,又因为厂房空间不敷应用,经过深入考察,在中山翠亨新区购置工业用地。2015年营建厂房,两年后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营运规模持续扩大。”蔡俊杰向记者回忆说。
“我们成立时正值香港制造业繁荣的高峰期,市场需求旺盛,鸿利达多次超越生产条件和产能,高质量按时完成了交付,获得客户认可,度过了创业期,站稳了脚跟。20世纪90年代初北上内地设厂,适逢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2000年开始慢慢地开拓欧美市场,公司快速壮大发展。”谈及鸿利达的诞生和壮大,他进一步向记者表示。
同所有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加工公司一样,顺风顺水地进入21世纪之后,鸿利达也遇到了成本提高、利润减少、内卷加剧的低端制造业“三件套”。
“模塑行业的工艺和技术同质化严重,假如没有核心竞争力,生存空间会被严重挤压。”蔡俊杰说。
在鸿利达的产品展示区,记者看到该公司大部分产品都是日常消费中最简单、常见的商品部件,比如婴儿奶嘴、液态硅手机壳、运动相机外壳、汽车雨刷等等。
“我们从2003年开始差异化发展的策略,专注多物料(多组份)模具和成型研发技术。2013年进一步研发液态硅橡胶(LSR)模具和成型技术,成立了专业的团队,投入最精良的设备,成功开发了高精度、低成本、稳定可靠、柔性高效的多组份塑胶、LSR模具及成型技术。”蔡俊杰说。
他拿起一个运动相机外壳向记者讲解说:“看起来一个塑胶外壳没什么技术上的含金量,但放在运动相机的使用场景来看,防水、防摔、防震都是难题,而我们大家可以靠自己独特的多物料(多组份)模具和成型技术,帮助客户去解决极端场景下产品的各种使用难题。”
而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为了突显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性,鸿利达还制定了专注于“医疗器械零组件”“母婴及健康用品”“工业及汽车零组件”“3C及智能技术零组件”等领域重点发展业务的方针,主动靠向产业风口,搭建涵盖工程、业务发展、商务管理、项目管理等员工的关键业务攻关团队。
“我们的逻辑很清晰,攻关团队争取尽早介入客户的产品设计,提供专业的建议,同时,通过专利的模具和成型技术替客户解决产品和设计上的难点和痛点,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蔡俊杰告诉记者。
除了在生产的基本工艺与技术上进行创新,鸿利达亦很早便开展起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升级转型之旅。
“智能制造升级是基于市场和客户要,结合公司实际的前提下开展的。若5年前我们没开展变革,今天可能已被市场淘汰,这是发展的必然,无论是不是有政策的支持,我们一定要比竞争对手早走一步,多走一步才能立足于市场。”蔡俊杰说。
在鸿利达的健康品智能化车间中,记者看到了数字化管理系统(DMS)以及覆盖了生产全流程,从排产、生产执行、设备与模具维护,到品质管理、仓储等环节,管理人能在云端随时联络配合,以掌握产线情况,作出调度决策,而在车间起点管理中心的中控屏上,记者看到了旁边“安静”运转的产线,所有的运行细节均事无巨细的呈现在其中,从产品、良品数、订单启动及运行时间,再到不一样的产品的生产进展。
陈祥还和记者说,鸿利达的生产数据系统覆盖深圳、马来西亚和中山三个生产基地,管理人员在云端就可以实时查看各基地的运作情况。
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起,鸿利达便开始以精益生产和自动化为基石,从点到线再到面地不断试验迭代与推行,结合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从自动化、少人化到无人化的生产模式升级。
在今年的6月份,全球知名工业研究机构德国弗劳恩霍夫生产技术研究所的三位专家来到鸿利达中山基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工业4.0成熟度评审,在参观完鸿利达的模具工厂及组件工厂的数据中心、柔性生产线,以及中山市智能化示范车间后,德国专家团一致认可鸿利达在工业4.0领域已达到1i(数据可视化)水平,并对鸿利达未来1i转2i(生产流程透明化)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制造业一样是数据驱动行业,从中山市数字化智能化示范车间的搭建,到工业4.0 1i成熟度的认证,未来我们将会通过扩展更高端的技术打通业务全流程的数据链条,从数据支持决策到主动赋能,完善数智化工厂,向灯塔工厂的发展目标前进。”陈祥说。
2019年,鸿利达在马来西亚槟城投资建厂,鸿利达市场营销副总裁蔡铭峰和记者说,马来西亚建厂的初衷,是逐步扩大生产能力,以满足一直增长的市场需求。此外,随着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鸿利达的模具和成型技术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为当地客户提供更具附加值的选择,“我们计划在亚洲地区建立更强大的存在,以进一步拓展市场占有率”。
“香港联通东西文化,人才、技术、资讯,物流交通便利,在策划市场经营销售的策略和发展业务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一直以来,港资制造业主要是货物贸易,以欧美地区的订单为主。现在,随着地理政治学和全球区域化的演变,一带一路区域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出现,全球供应链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为了更接近客户和市场,深度探索欧美以外的新兴市场,海外设厂将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这不单只是贸易条件、语言和政策的不同,更多是政治、文化、法律、宗教和生活方法不一样带来的挑战,所有这些都需要去摸索和适应。”蔡俊杰说。
之所以选择马来西亚落地建厂,蔡铭峰表示主要是基于两点考量:其一,是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使鸿利达更接近东南亚市场,可以更迅速地响应客户的真实需求;其二,是马来西亚拥有一定的制造基础和技术人才,为鸿利达提供了生产和技术上的支持的资源。
他向记者分享了一个公司初入东南亚市场的故事。2018年前后,鸿利达的市场团队在印度尼西亚注意到了一个商机医用注射器针筒,这家印尼客户的针筒模具订单常年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中。
“刚开始去接触的时候,这个订单没有拿下来,印尼客户不信任我们的能力和产品质量,因为我们不是传统做医疗器械的企业,无经验,当时我们也确实做不出符合规定标准,且较竞品有优势的产品。”蔡俊杰回忆说。
随后,鸿利达的工程团队便开始围绕注射器针筒展开模具攻关。“我们在模具设计和制模工艺领域对比竞争对手有着明显优势,后面我们很快就做出来96腔的医疗模具,第一次试模就成功交付,客户也有点被惊讶到了,我们交付时间快,售前和售后专业到位,同时证明了自身能生产全程及产品质量符合医疗行业的严格标准产品的能力,同时产品对比其他外国企业的性价比更高,所以,那家印尼客户现在选择跟我们合作,订单也都给了鸿利达。”蔡俊杰笑着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鸿利达在过去35年中,能从狮子山下一步步走向全球,是自身努力、产业增长和时代机遇同频共振的结果。
“首先我们所在的行业是高确定性行业,模具业是基础工业,是工业之母,高效能模具更是工业的效益放大器,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坚持创新、专业的策略,通过培养专业团队,投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转型等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的效能。”蔡俊杰说。
“若只从数据上看,现时,在本地生产的制造业占香港GDP的比重已经很低,然而,源于香港或总部设在香港的制造业遍布大湾区内地各市和主要发达经济区,敢为人先的香港企业家更将业务延展至东盟地区和美洲新兴市场。过去的半个世纪,香港制造业历经多次经济危机,大环境的变故和技术升级,不少优秀的企业始终保持活力,持续发展。”谈及香港制造业的现状和未来,蔡俊杰进一步说。
他认为,香港的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很重要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香港政府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内地制造业当家的政策加持下,未来的发展前途只会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