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机械手臂不到2分钟就将整面墙喷涂上砂浆,完成一名工人大约需要半小时才能干完的活;突发事件到来,当记者还处在惊愕中时,写稿机器人已经迅速完成了数据挖掘、分析、写稿的全过程……如今,机器人不仅在制造工厂、流水线上出现,教育、医疗、金融、新闻等行业也不乏其身影。
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通过AI应用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逆”智能代工现象看起来与这种美丽愿景不大合拍。那么,“逆”智能代工现象原因几何?面对智能大潮,传统行业如何积极适应?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说:“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国,占全球市场的25%。庞大的市场为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没理由不加强在这样的领域的布局。”
纵观人类历次技术革命,每一次大潮来临之际,勇于把握机会至关重要。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存在的“逆”智能代工现象原因复杂。
——中小企业资金喊“渴”。只要将订单参数输入系统,从钢板原料到成品装箱,制造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在浙江梅轮电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能够生产9种不一样的产品的智能电梯厅门柔性生产线价格不菲。“到现在为止,厅门生产线万元,后续还有几百万元的投入。”该企业副总经理陈冰冰说。
对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一次性投入过高成了“机器换人”的“拦路虎”。重庆荣昌区一位从事生猪饲养的企业主和记者说,自己的经营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不强,因此对是否引入智能系统仍在观望中。
浙江工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若要进行“机器换人”,超过60%的企业要花费800万元以上。企业组织“机器换人”的投入较大,而成本回收则在大多数情况下要3~5年,甚至更久。小企业用尽一己之力甚至举债升级之后,一旦市场变化,或自身配套条件不足,又会面临产能闲置等问题,影响成本回收。对于部分举债融资的企业来说,还可能陷入因无法及时还款机器被锁死的局面。
——用户“习惯”待养成。在服务类窗口,许多用户仍习惯于人对人的服务。“平常都是上下班用车,即使是偶尔走高速出行,人工收费平台也足以满足我的需求。”为自己的私家车办理了ETC的南昌市民小张说,“还是碰上银行促销,办理ETC可赠送洗车服务我才办的。预存款项在卡里,始终没使用过。”
在民生银行重庆分行营业部,智能机器人“ONE”已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半年多,但还是有不少人拒绝使用它。“以前没见过这玩意儿,不知道靠不靠谱,还是直接问大堂经理方便!”52岁的重庆市民彭先生告诉记者。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触觉以及传感器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机器人的智商逐步的提升,灵巧性、柔变性、智能性慢慢的变好,所能胜任的工作范围逐步扩大。但很多人在意识层面上与机器人之间还存在信赖障碍。有经验的人指出,相比传统模式中以人来操作机器,机器人参与生产服务时间尚短,需要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程。
——少数领域暗藏猫腻。人工智能建立在明确的规则之上,一些领域推行智能代工主观意愿不强,是因为暗藏猫腻。
小肖原本是一名农产品批发商业市场的停车场收费员,市场每天往来运送果蔬的货车络绎不绝。小肖说:“我们的岗亭是三班倒,由于一直采用最传统的手动登记方式计时收费,车辆管理比较松懈。”
小肖透露,在市场内,私下收费放行车辆的现象很常见。“到了晚上,一些收费员会以低价包月的形式与经常进出的货车司机私下交易。这些所谓的‘包月’费用,都进了收费员自己的腰包。”小肖和记者说,通过这一种猫腻,原本工资只有两千元左右的收费员,每月加上“灰色收入”可“进账”上万元。
——部分领域高精度操作难满足。记者正常采访发现,对部分领域而言,高精度操作是智能代工目前还难以实现的。江苏某企业主要制造和销售电子可穿戴设备,拥有员工近千人。其负责人说,这两年看到周边一些企业引进机械手,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需求,还拿到了政府补贴,原本打算效仿,但了解后发现,这些机械手尚不能够满足精度要求,只能作罢。
一位珠宝厂厂长说,对机械手而言,戒指的加工、打磨太困难了。因为太小,机械手如果抓松了打磨不到位;如果抓得过紧,则会造成磨损,而珠宝、黄金的磨损成本是极为高昂的。
——人才缺口大。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市场负责人赵鲁和记者说,机器换了人,还要靠专业的人操作。“哪怕是最简单的上机操作,学起来最短要一两周,长的要几个月。普通产业工人一般难以胜任,最起码要高中文化,还要有一定的技术底子。智能代工催生了新的人才缺口,操作机器设备和管理自动化生产线的技术人员将会慢慢的抢手。”
智能代工与传统生产方式“天差地别”,这让很多行业和企业意识到,只有顺应潮流、拥抱智能,实现生产效率革命和服务的品质升级,才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一辆车从高速收费站通行,使用ETC车道平均3秒即可通过,从人工车道行驶平均需要14秒多,因此1条ETC车道通行能力大约相当于5条人工收费车道。
“以前收费工作是全天24小时运作,按照标准上班时间8小时/天计算,如果一条车道时刻保持开通状态,一年需要配置的工作量为1095人次。”江西省高速公路联网管理中心相关负责的人介绍,ETC的建设仅是在原有人工车道上增加天线等设备,不会增加太多成本,却可以大幅度提高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效率,节约基建费用和管理费用。
据测算,ETC大约可节约87%的收费站扩建费用、20%的人工与服务成本。为此,江西省正在大力推进ETC系统建设。江西省高速公路联网管理中心相关负责的人介绍,截至2017年6月底,江西省累计建成收费站ETC专用车道726条,匝道收费站ETC覆盖率达到99.03%。
在工业领域,慢慢的变多的企业选择拥抱智能潮流。江苏晶玻光学科技公司业务部长严爱径最近在为寻找机器人发愁。作为一家为三星和小米等手机制造商生产触摸屏的配套企业,“晶玻”在订单纷至的喜悦中,盼着“用上机器人,24小时干活”。
严爱径说,一个模具里,装有16个不到1毫米厚的玻璃片,工人把它们依次取出后再放到传送带上,整一个完整的过程要近10分钟。“这个活没太大技术上的含金量,每月工资开到4500元,工人却不好找,嫌干起来太枯燥。”
严爱径有笔账,现在用工150人,每月工资开销67.5万元,如果改用机器人,操作效率能提升很多。他粗略估算,如果购买80台设备,花费为640万元,这样一次性投入,大概一年就能把钱“省”回来。
更早之前,在600公里之外的南昌昌东工业园,一些企业就遇到了发展困境。江西博涵创业园总经理李琦说,当时他意识到智能代工是企业经营脱困的“密钥”。当大多数企业还在大量使用人工的时候,江西博涵斥资上百万元更新智能设备,通过精细化管理,不仅降低了5%的原料成本,而且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现在,江西博涵已拥有16条生产线。
李琦说,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是大势所趋,“不管是主动拥抱还是被动改变,只有顺应这一潮流才可以找到出路”。
苏州市人力资源机构英格玛抽样调查显示,当地蓝领中,8%没有听过“机器换人”或“自动化生产”;53.7%表示听说过,但并不了解;34.6%称比较了解;3.7%称非常了解。参与调查的蓝领下班后选择充电的占比达到16%,且增长态势日益明显。
“以前下班后基本就是看电视、玩手机,到点睡觉。”从河南到苏州打工的纪章伟说,第一次听说“机器换人”还是在网上,挺担心自己被机器替换掉,就下决心报了机器人工程师培训课程。“最难的是刚开始的两个月,一点都听不懂。现在学起来倒挺顺,希望以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多挣点钱。”
支撑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是前沿技术。无人便利店等新兴智能代工应用能否真正进入生活领域,靠的是云计算、人脸识别等智能技术的一直在升级。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推动各环节精确配置,以此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化、智能化。
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表示,智能代工也要避免盲目跟风,应从自身的能力、资金、市场、内部技术上的支持、管理基础等方面综合考虑。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晓蓓建议,合理规划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和重点突破领域,尽快研究出台符合我们国家发展实际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路线图”。同时,为中小企业应用本土产品实现“机器换人”提供解决方案、给予资金扶持等。“机器人的应用十分宽广,相关人才教育培训计划也应摆上日程。”
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AI发展规划》提出将“加快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品质人才”。在地方层面,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姚志文说:“浙江计划用5年的时间集聚50位国际顶尖的AI人才、500位科技创业人才、1000位高端研发人才、1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和10万名技术人才。”
麦肯锡公司全球总裁鲍达民说,目前中国只有不到30所大学的研究实验室专注于人工智能,输出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足以满足AI企业的用人需求。如果中国大学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数学和统计学要求,并且集中资源发展该领域全球前沿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必将受益匪浅。
昨天世界机器人大会进入开展第三天,本周末北京亦庄也将迎来观众参观高峰。
8月23日至27日,2017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举行。带着一系列疑问,新华社记者深入采访有关专家,回应公众关切,把脉AI发展态势,触摸智能服务与智能设备一同搭建的“未来生活”。
无人驾驶的汽车正在调试、机器人正在陪小朋友“打羽毛球”、观展者用大脑在控制轮椅行走……正在此间举行的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记者与专家一同探寻“超智能生命”成为现实的可能性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