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综合体育app下载安装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江南综合体育app下载安装
大趋势血管介入手术将进入机器人时代
发布时间 : 2024-06-30 20:10:33 标签 : 江南综合体育app下载安装 访问量 : 1

  可以预见,未来有一天医生可能会不习惯没有手术机器人的介入手术,这是未来的趋势。

  血管介入机器人的研发近年成为国内企业和科研团队的创新热点,作为神经外科、神经介入专家,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向《新民周刊》介绍了他对血管介入机器人研发和应用前景的看法。

  上图:神经外科、神经介入专家,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中)。

  刘建民:外科手术的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而介入治疗是上世纪60年代起步的,线年代末期,介入治疗技术本身也只有30多年的历史,因此介入手术机器人出现晚一些也是正常的。早期的介入技术主要用来诊断疾病,现在已经是疾病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到今天治疗疾病的技术除了内科、外科,介入治疗是第三大技术。

  介入技术利用人体自然的血管腔道去实现和外科手术一样的治疗,不破坏人体正常组织、正常的器官,它的安全性高,并发症率低,效果好。像在我们中心,95%的动脉瘤采用微创介入治疗。当技术普及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时候,它对规范、对标准、对稳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外科机器人技术现在已日趋成熟,机器人外科手术的优势也被更多的外科医生认可,介入机器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刘建民:第一个优势是它可以缩短医生培养的周期。一位成熟的外科医生,如果做传统的外科手术,比如说能够实现动脉瘤手术的神经外科医生,需要十五六年的训练。介入技术出现后,医生培养的时间有所缩短。但现在介入手术需求量很大,机器人能帮助介入手术实现标准化、同质化。这样一来,在保证医疗水平的基础上医生的培养时间能得到缩短。

  第二个优势是实现远程的紧急手术。需要做介入手术的疾病许多是很急又很复杂的情况,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处理问题,如果病人没办法马上到大城市的医院,但当地医疗水平可能还不能满足条件,那么介入手术机器人远程手术就能解决燃眉之急。

  第三个优势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介入手术并发症率不低的,机器人辅助下的手术提高精准度,那么就减少了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机器人能设置操作安全界限,减少意外的发生,手术的安全性会大幅度提高。

  最后一个优势是减少医生的辐射暴露。大约30年前,我每天做介入手术,有一段时间白细胞数降到很低,我停了三个月手术白细胞数才回升,但到现在也只是在正常区间的底线。介入医生的辐射暴露这是客观存在的,怎么样减少医生放射暴露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未来有了介入机器人,辐射暴露没有了,医生很舒服地坐在椅子上,轻松地去完成手术。遇上问题我们大家可以停下来思考、讨论,那么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也会提高。

  刘建民:我给你讲个故事。30年前我们科有了第一台显微镜,最初的两年只有我一个人使用这台显微镜做手术。当时很多医生指出显微镜手术的缺点,比如说手术准备太麻烦、太复杂,手术时间会延长,只看见细节看不到全貌,空间那么小别人不能帮忙等等。但是到今天,没有显微镜神经外科医生是没办法做手术的。因此我能预见,未来有一天医生可能会不习惯没有手术机器人的介入手术,这是未来的趋势。

  那些希望不停地改进革新的医院、希望探索新技术的医学团队,会去率先尝试使用介入机器人。当然,从少数医院尝试到推广普及,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过去介入手术刚刚问世的时候,受到的质疑也不少。但你看现在,医院里介入手术室数量持续不断的增加,传统手术室基本上没有增加,说明一项新技术获得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得到认可,就会快速地推广。

  刘建民: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有机会到发达国家去学习医疗技术,后来互联网普及,到现在我们能看到最前沿的科学论文,我们遵循的诊治指南是与国际接轨的,所以今天我们正真看到的问题和美国人欧洲人看到的问题是一样的。

  最初我们做的创新应该说是“高仿”,我们的产品逐渐和海外产品并驾齐驱,在某些性能上甚至还略好一点,无论是家用产品还是医疗产品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但在过去的这10年到15年,因为我们和海外专家看到的问题一样了,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借鉴了,我们要自己去做原创性的创新了。现在我们遇上问题后,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工程师、企业、医生、投资人一起进行创新的研究。

  当然我们目前的创新能力还远远不足,我们应该更开放的思想、无限的创意,更多尝试的勇气。

  目前我知道的介入机器人研发企业有不下10家,但基本都停留在第一代介入机器人,原理比较类似,没有过大的创新性。我们期待有更大的创新突破出现。

  《新民周刊》:2022年12月,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成立,你担任学院荣誉院长。你认为中国的医疗创新存在哪些挑战?

  刘建民:医疗创新的源头在哪里?源头一头是医生、病人。当病人的疾病我们诊断不清楚,没有很好的方法解决的时候,当病人出现了并发症又没有很好的方法避免的时候,医生就要去想办法解决。另外一头是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工程学、航天学、材料学的发展。

  但我们现实世界中医学和其他学科是分开的,我们的工程师、材料科学家除了在一些特定领域解决实际问题以外,这个学科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价值没有发挥出来。而我们医生发现医学问题以后,除了用医学知识之外也没有很好的方法去解决。

  百年来的医学发展历史上,正是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医学家共同合作,才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临床问题,发明出新的医疗设施或者医学技术。国际医学创新生态当中,我们到美国、以色列、新加坡能够正常的看到,这一些地方已形成了常态化学科交叉的体系和创新生态。

  我们做医疗创新最缺的是怎样的人才?缺的是工科背景的医学人才、医学背景的工程人才、材料学背景的医学人才……也就是交叉的、复合型的人才。

  2015年,葛均波院士发起成立了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这样的平台把投资人、工程师、医生链接起来,非常成功。我也在2021年10月创立了东方脑血管创新俱乐部(OCI)。现在我们一起在上海理工大学创建了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我们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出泛血管医疗器械复合型的创新人才,让硕士博士利用这样一个平台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到器械研发创新的全过程。学院EMBA班将于11月7日举行开班仪式,报名非常踊跃。我相信未来我们的创新教育模式会成为医学交叉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电话
消息
二维码
分享